退休老人痴迷电烙画
威猛的老虎、展翅的雄鹰、淳厚的耕牛……这些作品全都出自六旬老人李增华之手。
李增华第一次打仗烙画是在70年代,一个朋友理解到他喜好绘画,就请他用烙铁在家具柜子门上烙上一幅画。“我试着用电烙铁在零星的三合板上试了几遍,以为效果不错,就帮朋友的柜子上烙了一幅山水画,朋友十分喜好,后来开始逐步考试测验烙画。
在烙画的制作中,节制火候是最关键的,颜色的浓淡深浅全靠火候来表示。李增华潜心研讨起烙画艺术的各种技巧,用配有调压器的电烙铁,从不同角度切入画面,使烙画变得饱满、厚重、耐看。
30年瓦工用废品搭“房模”
东良村落还有一位老人,名叫吕品如,曾在建筑工地做了30多年的瓦工。“我喜好旅游,在旅游的过程中,精细的亭台楼榭吸引了我的目光,溘然就有了制作微缩古建的想法。”老吕说。
2003年,63岁的老吕开始学习木工,并将一台电动机改装成木旋床,用于制作微缩古建。为使微缩景不雅观逼真,吕品如每次在制作新的微缩景不雅观之前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,或是到实地用相机拍下来,然后再按比例制作。
锤子、剪刀、钢锯、砂纸等工具,废旧纸板、木板、塑料瓶盖,乃至是牙签、一次性筷子,都在老吕的巧部下,被打磨成各种风雅的建筑物构件,再用胶水粘接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。“一些微缩古建上的门窗长度只有几厘米,但可以灵巧迁徙改变、开启,颜色也是我用颜料一笔一笔画上去的,连墙上的花纹案式都是参考历史图片绘制出来的,尽可能重现古建的原貌。”老吕说。
老吕的事情室内,陈设着牌楼、木塔、门楼等几十件微缩古建作品,有房山奉先居门楼、福王府大门、十渡西河村落莲缘山亭子、星城小学亭子等。
不少人慕名而来,想出高价买走他的作品,都被老吕婉言谢绝了。“我希望能够将那些被破坏的古建,按照照片和笔墨资料还原成微缩建筑,给后人留下一些历史影象。”
信息来源:日报京郊